左希迎
1、职务职位
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主任,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,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,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海外安全研究所专家委员会委员,《世界政治研究》杂志编辑。
2、学术Title
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
3、主要经历
工作经历:
2016/08-今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
2013/08-2016/07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
教育背景
2010/03-2013/06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,获博士学位
2011/08-2012/08 约翰•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,联合培养博士生
2007/09-2010/01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,硕士研究生
2003/09-2007/07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,获学士学位
4、研究方向
国际安全;美国外交政策;亚太地区安全
5、教授课程
研究生:中国国家安全;战争与和平
本科生:当代国际关系;美国对外安全政策
研究课题:
[1]“美国亚太联盟转型研究(项目批准号:16XNB007)”,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年度项目面上项目,主持人,在研。
[2] “美国军事战略转变与我国的对策研究(项目批准号:14CGJ022)”,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,主持人,在研。
[3]“中国在钓鱼岛争端中的战略动员研究(2008-2013)(项目批准号:14XNF015)”,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新教师启动金项目,主持人,已结项。
6、学术作品
个人专著:
[1]《美国军事制度变迁的逻辑》,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5年版。
中文文章
[1]《威胁流散与美国退出非对称战争》,《世界经济与政治》,2018年第12期,第84-109页。
[2]《东北亚安全新格局及其走向》,《中国军事科学》,2018年第4期,第89-97页。
[3]《威胁评估与美国大战略的转变》,《当代亚太》,2018年第4期,第4-50页。[转载: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国际政治》2018年第11期;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18年第12期]
[4]《调整中国对美外交工作的行为模式》,《现代国际关系》,2018年第6期,第20-22页。
[5]《战略竞争时代的中美关系图景》,《战略决策研究》,2018年第2期,第79-88页。
[6]《核时代的虚张声势行为:以朝鲜在第四次核试验后的行为为例》,《外交评论》,2017年第6期,第132-156页。[转载: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国际政治》2018年第4期]
[7]《国际秩序的功能失调与治理危机》,《教学与研究》,2017年第10期,第61-70页。[转载: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国际政治》2017年第12期;摘录:新华文摘杂志社《新华文摘》2018年第1期]
[8]《南海秩序的新常态及其未来走向》,《现代国际关系》,2017年第6期,第33-40页。[转载: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中国外交》2017年第11期]
[9]《中国外交中的理念创新与权力使用》,《战略决策研究》,2017年第3期,第18-24页。
[10]《特朗普政府亚太安全战略的调整》,《世界经济与政治》,2017年第5期,第38-64页。[转载: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国际政治》2017年第8期]
[11]《亚太联盟转型与美国的双重再保证战略》,《世界经济与政治》,2015年第9期,第59-81页。[转载: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政治学文摘》,2016年第1期;收录:刘丰主编:《联盟政治:理论与实践》,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18年版。]
[12]《承诺难题与美国亚太联盟转型》,《当代亚太》,2015年第3期,第4-28页。[转载: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国际政治》2015年第10期]
[13]《国际安全研究的新进展:核心议题与研究趋势》,《教学与研究》,2015年第2期,第89-97页。[转载: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国际政治》2015年第5期;收录:陈岳、田野主编:《国际政治学学科地图》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6年版]
[14]《美国战略收缩与亚太秩序的未来》,《当代亚太》,2014年第4期,第4-28页。[转载: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国际政治》2014年第12期;收录:刘鸣主编:《中国周边地缘环境新趋势:理论分析与战略应对》,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6年版]
[15]《反恐时代的美国军事制度改革》,《国际安全研究》,2014年第4期,第122-141页。
[16]《中国在钓鱼岛争端中的战略动员》,《外交评论》,2014年第2期,第35-54页。[收录:陈志瑞、刘丰主编:《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: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探索》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5年版]
[17]《<1986年国防部改组法>与美国国防部改革》,《美国研究》,2014年第1期,第63-85页。
[18]《嵌入与冲突:美国军事制度改革的动力与机制》,《世界经济与政治》,2014年第1期,第66-92页。[转载: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编:《上海美国评论》,2015年第1辑]
[19]《理解战略行为: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》(第一作者),《中国社会科学》,2012年第11期,第178-202页。[收录:唐世平、王凯主编:《历史中的战略行为》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5年版]
[20]《新精英集团、制度能力与国家的军事效仿行为》,《世界经济与政治》,2010年第9期,第88-108页。[收录: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、外交学院编:《国际关系研究:新领域与新理论》,北京:世界知识出版社,2011年版]
[21]《新古典现实主义:一个独立的研究纲领?》(第二作者),《外交评论》,2009年第4期,第127-137页。[转载: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国际政治》2010年第2期;收录:陈志瑞、刘丰主编:《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: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探索》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5年版]
[22]《大国崛起与政治家的责任》,《国际观察》,2009年第1期,第47-53页。[收录:熊文驰、马骏主编:《大国发展与国际道义》,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9年版]
[23]《国际政治中的审慎原则:思想源流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》(第一作者),《外交评论》,2008年第6期,第44-56页。
[24]《层次分析的反思与研究领域的拓展》,《世界经济与政治》,2008年第7期,第62-66页。
英文文章
[1] “Chinese Scholars’ Debate on Maritime Dispute Strategies,” in Huiyun Feng, Kai He and Yan Xuetong eds., Chinese Scholars and Foreign Policy: Debat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, London and New York: Routledge, 2019, pp. 152-172.
[2] “Understanding Strategic Behavior: A Preliminary Analytical Framework,”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(with Tang Shiping), Vol.34, No.2 (May 2013), pp. 68-85.
学术评论
[1]《南海仲裁案与南海秩序的未来》,《政策简报》(第7期),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,2016年7月15日。
[2]《国际关系教学如何服务于理论创新和外交实践?》,《国际关系研究》,2016年第2期,第30-33页。
[3]《谁是未来的李侃如、柯庆生?:探微美国研究中国外交的新一代》,《澎湃新闻》,2015年8月4日。[收录:何亚非主编:《中外关系评论》,北京: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6年第1期,第49-58页。]
[4]《革新功能失调的国际秩序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,2015年5月13日。
[5]《中美军事交流机制建设:将重点议题制度化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,2014年12月10日。[转载: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2015年第2期]
[6]《南海波澜再起,中国不再投鼠忌器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,2014年06月12日。
[7]《现实主义的退场与返场》,《国际关系研究》,2014年第3期,第29-31页。[转载:人大报刊复印资料《国际政治》2014年第9期]
[8]《研究美国军政关系的不同理论范式》,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,2013年3月13日。
[9]《南海僵局与中国的战略选择》,《社会观察》,2010年第12期,第39-41页。
[10]《国家、体系与地区秩序:评<国家、民族与大国:地区战争与和平的来源>》,《国际政治科学》,2008年第4期,第120-133页。